我将和大家分享如何学习大量碎片知识。我会借助纸质卡片笔记和Anki间隔重复记忆工具,来组织我的学习流程。整篇文章内容会偏实操,不适合休闲阅读,建议有空再看。为了更快识别文章类型,本期Newsletter开始,我会使用中国传统色代表文章类型。
引言
碎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兴趣和耐心。有一种情况令我生畏,就是有大量知识点需要记忆的场景。我在念书的时候,有研究过一段时间的魔方,学习的是高级解法CFOP。这种解法有四步,其中第三步需要记忆的公式,高达57条。即使是不需要理解的肌肉记忆,如此大量碎片化的公式,也令我当时压力不小。大量碎片知识的学习,对我来说一直是挑战。
最近我遇到了类似的场景,需要理解记忆22个思考框架。这些思考框架可以在Tools for better thinking上找到。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质量,我选择了自己学习理解,而非让AI辅助我快速搜索。前几天,我已经把22个思考框架全部学完。学习中,我使用了纸质卡片与Anki——间隔重复记忆工具,无论是学习的效率还是记忆的效果,都达到了我的预期。正好借总结的节点,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纸质卡片笔记实操经验。
正题
脉络
我会分三个部分来讲述我的经验:一是卡片笔记的思路和实作,二是Anki如何配合卡片笔记辅助记忆,三是如何将学习过程融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我觉得每一部分的内容都很重要,如果需要参考我的思路,请耐心阅读。
纸质卡片思路和实作
纸质卡片只是辅助工具,我始终会把目标,放在学习22个思考框架上。面对22个思考框架,我的思路是随机挑选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学习。在点开某个框架,浏览完详情之后,我会先在卡片上列出三部分:框架标题,框架是什么,框架怎么用。在写卡片的时候,我会凭自己的回忆和理解去转述,而不求精准。写完会比对原文,适当增减。
笔记写完之后,我会给卡片右上角编码。父子关系用「/」表示,数字表示相关顺序。父子关系并无强的层级之分,用于围绕父话题展开讨论。我们拿曾经分享过的抽象阶梯框架来举例,我们可以假设编码「1」代表抽象阶梯框架,那么「1/1」可以是任何和抽象阶梯框架相关的思考。而「2」可以代表其他和抽象阶梯框架相似的其它框架。
纸质卡片的实作过程,编码显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卡片之间的引用。而深入来讲,其支持无限分支的能力,还有相邻序号内容相近的特点,对于深度思考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卡片笔记,如同建筑工地的脚手架,给大脑思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你对卡片笔记编码的细节感兴趣,可以深入阅读Antinet Zettelkasten这本书,此书用详尽的内容讲透了编码的原理和实践方式,大家实践过程可以自行删繁就简。
随着学习过程展开,积累的卡片会越来越多。这时,学习新框架,也就是新的知识点,很自然会回顾到旧知识点,此时便可使用编码进行引用。如果你重视思考过程的质量,那么数字笔记引用卡片的高效可能帮助不大。如果你重视关联卡片的效率,而对思考的质量要求不高,那在数字笔记中创建一个「超链接」即可,不用陷入卡片笔记的框架之中。
纸质卡片笔记绕不开手写,我曾写过多篇Newsletter讲述自身经验,此处不再赘述。
Anki如何配合卡片笔记
说完纸质卡片的实践,接下来说说记忆。由于我决定内化的所学知识点,我决定使用Anki来辅助加深记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只是自己的思考活动,其实并不需要去刻意记忆。比如对某个项目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做成的卡片都是自己深思的产物,没有刻意记忆的价值。
纸质卡片的单位已经足够小,不过Anki的问答卡片仍需继续细化。制作问答卡片,问题要尽可能细化,降低回忆的压力。举例来说,抽象阶梯框架的制卡,我可能会做三张问答卡:抽象阶梯框架是什么;抽象阶梯框架要怎么使用;遇到什么场景,需要想到抽象阶梯框架。最后一个问题比较重要,涉及到模式识别。关于模式识别的重要性,我曾经在一篇Newsletter中有简单提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接下来说说制作问答卡片的时机,我试过两种模式。一是学习完很多知识点之后,统一制作。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统一时间专注做一件事,可以让效率更高。坏处是,记忆和制作卡片的压力都很大。二是学习完若干小知识点,就制作一些问答卡片。我现在更喜欢模式二,好处是让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平衡,防止边学边忘,同时让学习和记忆随时穿插进碎片时间,让知识巩固更及时。
制作完问答卡片,自然要滚动复习。对于复习,我的大原则是早上起来就回顾所有到期的Anki卡片。不过实际情况,也不会如此僵硬,如果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记忆和回顾的优先级不会排得很高。如果问答卡片有一定程度的挤压,我就会安排比较大的时间区块,集中复习。
使用工具,最大的挑战在于,要把僵硬的工具,用出弹性。工具总归是要服务于人,既然权衡得失之后,决定使用工具辅助,就应抓住本质,切莫僵化。
学习过程融入工作生活
无论是纸质卡片,还是Anki问答卡片,都有碎片化的特征。这个特征和工作生活的琐碎,相对契合。每一张卡片,都可以随时停下记录,学到一点内容,又可以见缝插针写几张问答卡片。让我们想象一下,24小时可以当成固定大小的玻璃瓶,工作生活的项目,就是玻璃瓶里面的石头,而学习和记忆的卡片,就是那一粒粒沙子,可以填满玻璃瓶的空间。如果需要愉悦的心情,背景音乐,香薰,壁画,桌面,又可以像流水一样,融合玻璃瓶中的石头和沙子。填满玻璃瓶的方式,就决定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拥抱琐碎,保持完整,是我在使用纸质卡片笔记之后的重要感悟。深度且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固然重要,那琐碎的事情你如何处理?分心的情绪如何关照?灵活性与弹性,是抽象的,摸不到的,但可以表现出来,可以被感受到。
碎片之外
能把过程切片,利用好碎片时间,是不是足够了呢?或许可以稍微深入一步,学会如何在碎片中抓住重点,不忘初心。把握意向的困难程度,往往会随着一天精力的起伏而变化。锁定自己的意向,拥抱碎片,才有最后的收获。对于把握意向的辅助,我在上周的Newsletter已经详细分享过。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实在是一件比规划未来更难的事情。立足于当下,可以勇敢面对疾风骤雨,也可以安静欣赏日出日落,还可以坦然接受人来人往。再说回我们上面聊的纸质卡片和Anki,它们在我活在当下的工具箱中闪闪发光。
结语
回顾全篇,我们聊了纸质卡片的实践方式,谈到了Anki如何配合纸质卡片记忆知识点,最后还讨论了碎片学习如何融入工作生活。能够适应大量的碎片知识,在根本上,和热爱生活的琐碎是一件事。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和陪伴,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或分享。不可免俗地说,大家的支持的确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来源。
我们下篇见。
订阅我,可以激励你勇于分享。
我在持续分享不成熟的思考。
我写学习,思考,品味相关的文章。
如有更新,早八点发布。
这个思考切入点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