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fts的大纲模式:配置改动和背后的思考
工具的配置,看似无聊。不过,配置之外的思考,往往也发生在其中。为了让Drafts的大纲模式使用起来更趁手,我修改了快捷键并使用重排功能。这个简单的调整,使得我可以在Drafts里面进行大纲模式的沉浸式思考。
为了更好让你理解,我先展示下我做的调整。缩进减少缩进这两个功能对应的快捷键⌘+]
和⌘+[
。非常合理但是又非常不顺手,因为大部份的大纲笔记或者代码编辑器,缩进和减少缩进,都是使用Tab
和⇧+Tab
。在知道可以配置这个快捷键之前,我很少在Drafts使用大纲模式去思考问题。
配置过程
具体的修改方式如下,如果需要请参考。
首先,点击菜单栏的Actions。然后点击Manage Actions
,这里有一个细节,虽然后面写了PRO
,但是免费用户也是可以配置已经存在的Actions。
接下来,在Editing组里面的右侧,找到Indent
和Outdent
。
双击打开Indent
(Outdent
同样的方法),就可以找到Keyboard Short
配置。这样就可以把最熟悉的快捷键,配置给缩进功能和减少缩进功能。
配置好之后,再配合重排功能,就基本上可以复刻大纲软件的核心功能了。当需要更改某一行的位置,用这个重排功能,使用体验非常好。
既可以方便快速拆解问题,也可以灵活方便拖拽重排序。大纲笔记软件中,对我启发最大,且让我培养了肌肉记忆的操作习惯,就是Tab的缩进。更新了快捷键之后的Drafts,变得相当趁手。
配置之外
改动了快捷键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使用Drafts可以辅助我快速进入大纲模式思考。我只需要输入-
,开启无序列表,就等同于进入了大纲模式。Tab
和⇧ + Tab
的配合,终于让我在拆解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专心和流畅。
选择考量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大纲编辑体验好的笔记软件不是很多吗?在Logseq或者在Roam Research软件里面写,不就行了吗?没错,确实可以。不过我已经把Drafts定位成一个草稿软件,这个定位和软件的分配其实是有使用习惯基础的。当我有思路没有梳理清楚,或者有临时的文字需要编辑,我不会选择在Logseq这种纯大纲软件里面处理。Drafts的核心是草稿处理,大纲模式的思考,只是恰好在打草稿的时候,我需要用到。除此之外,Drafts的性能,也明显比大部分笔记软件强太多了。
心智切换
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重新认识学习》这本书。书中有提到当时火狐浏览器的负责人——阿萨•拉斯金,对于管理电脑的小技巧。拉斯金会根据注意力等级,把不同注意力的任务放在两台不同的电脑上。这两台电脑也有一定的距离,当他需要切换任务类型的时候,身体需要移动。
这种简单的分工背后有着大量关于大脑和生理的相关研究。
对拉斯金来说,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的改变,可以让他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完成任务的转换。
《重新认识学习》这本书,会阐述在数字时代的关于学习有见地的思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说回Drafts,我对它的定位,也如拉斯金对两台电脑进行分工类似。当然,不可避免地,在同一台电脑里面切换软件,显然不如多台电脑之间划分的效果好。但是对不同软件职责的清晰划分,也可以在忙碌的生产工作之中,保证注意力和状态的流畅切换。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简单说说Arc浏览器和所谓的All in one的思路。Arc浏览器中,有Space的概念,用户可以给不同的Space定制不同的颜色。这个作用,在我看来,和拉斯金换电脑处理不同任务有类似的效果。在习惯养成之后,就可以在视觉切换之后,让另一种心智模式快速切换。很多人可能会喜欢All in one的软件,不喜欢频繁切换工具。但是站在心智模式和任务切换带来的附加好处角度,其实不同的事情,分配给不同软件,不同电脑,看上去是一种分心的选择,但是也可以让你的心智模式在软件或实物切换过程中,也进行一次切换。
模式&记忆
说回Drafts的配置,我核心的目标是为了可以复刻大纲模式的丝滑体验,辅助我在草稿阶段可以快速拆解问题。大纲类型的双链笔记软件,使我了解了大纲模式的方便。但是本质上,它的灵魂还是拆解。之前,我写过一篇Newsletter ——拆解和提取 - Skyline的思考和记录本,里面就讲到了我对拆解的思考。
由于我对大纲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可以意识到自己无法流畅使用Drafts的原因。缩进和减少缩进的快捷键不同,导致我不能顺畅使用,这个阻力让我选择了在草稿阶段很少用大纲模式思考。当需要拆解问题的场景出现多次,我终于花了点功夫改造了快捷键。
模式往往比工具更重要。当识别出问题的模式之后,选择用什么工具,就有了更多余地。
除了模式,在处理任务的时候,身体也会有肌肉记忆。在看上去琐碎的快捷键配置中,其实是让我在拆解问题的时候,唤醒我的肌肉记忆,这样就有更多的注意力,回到拆解本身。肌肉记忆,和模式的配合,让我顺利迁移和复刻了完整的「大纲模式」。
延伸一下,学习知识的生命周期中,还有很多可以剥离软件,迁移出来的模式或动作。手写为了获取灵感,画图为了梳理关系,写作为了打磨思维,沟通为了碰撞火花。当我们可以识别问题的模式,就可以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比如,当你思维阻塞,你自然就会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哪怕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灵感。又比如,当你在吃瓜OpenAI的时候,对于错综复杂的关系想不清楚,那动手画图又是绝对没错的选择。下面的图来自X:
我想,模式识别 > 适用场景 > 工具选择 > 实现方式。我对于,Drafts的快捷键配置,属于实现方式。如果在折腾工具的时候,只在这个层面思考,那一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尾和花絮
从快捷键的配置开始,延伸聊到了心智模式,肌肉记忆,模式识别。或许这就是写作的乐趣吧。我桌面上还有一张卡片,写满了Newsletter的选题,但是这次分享完全不来自于其中。而且最开始,我也是抗拒快捷键配置这种话题的分享,因为我觉得实在是乏善可陈。
在Substack平台,我看到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对比之下,我发现自己的分享显得潦草和随性。好在翻阅以前写的Newsletter,给了我一些勇气,因为过去简单的分享,还能启发到当下的我,甚至还可以被现在的文章引用。
如果你觉得我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赞或评论告诉我。如果我的文字,能够鼓励你更加积极思考和分享,那就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