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board实操指南
之前分享了辅助我行动的Dashboard,投票里面有两个朋友对Dashboard本身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我的行动版Dashboard已经相对完善,所以这篇Newsletter会分享更多的细节和操作。
Raycast的Deeplink优化
之前有提到,我会通过Raycast的命令Deeplink能力,直接在Miro执行Raycast的命令。随着我需要打开的应用越来越多,需要使用的快捷指令越来越多,每次写一个中转的命令显然不方便维护。其实Raycast的Deeplink本身就支持传参数给脚本,所以我写了三个同样的脚本,用来根据参数打开对应的应用、项目以及快捷指令。
我们先来来看看整体的效果图:
我举个例子,比如要希望打开应用,就可以在bash脚本中,用@raycast.argument1 注释显示声明需要获取参数,$1则是获取外部传入的第一个参数。
#!/bin/bash
# Required parameters:
# @raycast.schemaVersion 1
# @raycast.title Open Application via Argument
# @raycast.mode silent
# Optional parameters:
# @raycast.icon 🤖
# @raycast.argument1 { "type": "text", "placeholder": "Placeholder" }
# Documentation:
# @raycast.author skyline-123
# @raycast.authorURL https://raycast.com/skyline-123
open -a "$1"
这样,我需要打开应用的时候,只需要在Deeplink传参即可:
打开Spotify:
raycast://script-commands/open-application-via-argument?arguments=Spotify
打开Postman:
raycast://script-commands/open-application-via-argument?arguments=Postman
注意:Deeplink可以直接在Raycast的对应命令复制,复制默认不会带参数。
同样,执行某个快捷指令,或者用Cursor(代码编辑器)打开某个项目思路也完全一致。我列出来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根据参数执行某个快捷指令:
#!/bin/bash
# Required parameters:
# @raycast.schemaVersion 1
# @raycast.title Run Shortcuts via Argument
# @raycast.mode silent
# Optional parameters:
# @raycast.icon 🤖
# @raycast.argument1 { "type": "text", "placeholder": "Placeholder" }
# Documentation:
# @raycast.author skyline-123
# @raycast.authorURL https://raycast.com/skyline-123
shortcuts run "$1"
根据参数用Cursor打开某个项目:
#!/bin/bash
# Required parameters:
# @raycast.schemaVersion 1
# @raycast.title Open Cursor Project via Argument
# @raycast.mode silent
# Optional parameters:
# @raycast.icon 🤖
# @raycast.argument1 { "type": "text", "placeholder": "Placeholder" }
# Documentation:
# @raycast.author skyline-123
# @raycast.authorURL https://raycast.com/skyline-123
cursor "$1"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动手试试看。不知道你是更喜欢用快捷键,还是更喜欢用白板的方式导航呢?或者看完我的白板分享之后,想试试呢?欢迎留言分享,我很想了解大家的不同解决方案。
小结
Raycast的Deeplink搭配参数传递,可以简化同类型的任务创建与执行。面对配置复杂的软件,核心思路是清晰自身需求,积极探索最佳实践。
白板优势之颜色:多而不乱
随着操作种类的增加,我决定用颜色来区分。
在忙碌的工作环境,用颜色来辅助分类,实在是比标签高效。文字的标签往往用于过滤,而颜色的分类,可以在保持白板上下文环境的情况下,方便眼睛快速捕捉想要的类型。
当种类增多的时候,为了防止遗忘,我做了颜色索引区域,方便管理。
而实际使用下来,我很少需要参考索引,主要是用来管理新增的颜色。已经使用的旧颜色会慢慢熟悉,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直接反推颜色的含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哪怕再多的颜色分类,也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不会感到心烦意乱。如果是让我管理文字标签,那超过一定数量我一定会头疼,因为我不喜欢记忆文字。
小结
颜色的识别,可以充分发挥视觉通道的优势,让复杂又混乱的任务一目了然。
白板优势之空间:熟悉位置
除了颜色可以逐渐熟悉,白板上摆放的便利贴位置,也可以因为长期使用而形成记忆。空间的记忆,非常轻松有趣,有点像自己精心摆放过的家具和物品,脑子里面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空间布局,已经从之前的四个象限,演化成现在的多个区域。每一列,都是代表一种类型的事件,比如AI相关,工作相关,或者家庭相关;每一行,代表不同作用或状态,比如整体的看板,正在行动的项目,或者用以支撑全局的核心项目。这样一来,横向可以扩展更多的类型,纵向可以扩展更多的状态。
布局的演化,是自下而上的,而非自上而下。我并没有简单套用框架来安排我的空间,因为事情会变化,套框架在混乱的环境下,价值不大。我的便利贴可能会从「行动」拖拽到「支撑」,或者从「行动」拖拽到归档,亦或直接删除。很多的动作,并不会有强烈的规则约束,但是它一定会随着我的使用不断变化。
无法固定的规则的事情,或许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来处理。我的白板空间经常变化,为了保证执行过程的效率,我会定期回顾大部分卡片,适当做一些空间摆布上的调整和优化。用稳定的频率,来应对不稳定的变化,是我从白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办法。
一旦某些卡片的位置固化下来,我在寻找对应卡片的速度就会很快。我会在需要切换工作上下文的时候,凭借对位置的记忆,快速找到我要执行的动作。方便记忆的位置,大大缓解了我记忆Raycast各个命令快捷键的苦恼。和颜色类似,对于位置的记忆,我不会因为数量多而痛苦,反而有一种越用越熟悉的松弛感和愉悦感。
小结
记忆位置,比记忆文件夹高效。位置往往相对固定,文件夹和文件的排列,即使有先后顺序,也是上下排列为主,难以利用位置记忆。
白板优势之定位:内部定位,瞬间移动
随着对白板的空间位置越来越熟悉,我又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跨度比较大的两个位置,如有关联关系,则要拖拽白板。好在Miro的对象(比如便利贴,文字等)都有专属的链接,只需要复制并配置,就能轻松实现白板的内部跳转。
我们来看看实际例子,比如我有一张Review的便利贴卡片,右上角的链接就可以跳转到Review区域。Review的便利贴,我是放在工作区域中,是为了提醒我要按时回顾工作。而Review区域之所以要在另一个位置,是因为功能不同,工作区域主要是为执行服务,所以很多的项目的摆布都是为了执行,而Review区域则按照回顾的频率去摆放不同项目,更适合专注进行回顾工作。
Review区域右上角也有一个链接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是回到工作区域的Review便利贴,可谓有来有回,来去自如。
白板内部的跳转,本质上是移动了白板的位置。这种位置导航,对比文件夹导航,显然更方便更直观。
小结
频繁移动的问题,可以用位置导航的方式缓解。白板内的跳转按钮,一是有引导提醒作用,二是可以快速切换位置,三是可以串联不同功能的区域。
冗余和复用
Review区域便利贴,我是复制位于工作区域的项目便利贴。如果要考虑复用性以及原子化,我这种操作方式就不那么值得推荐。不过换个角度想想,生活工作中,大部分正在做的事情,都处于草稿或者混乱状态,又何必站在工程角度考虑维护性呢?很多的便利贴,我可能随时要删除,哪怕复制了很多份,每一份用于不同用途,也是经常的情况。
站在我自己主观的思考来讲,项目过程应该主动拥抱冗余和混乱。干净的引用关系,并不能让我更好处理手头的项目,而以目的为导向的管理白板的方式,反而让我更加自由和高效。我经常有同一张便利贴,满屏幕复制了很多,可能标题都不一样,甚至颜色也未必一致。维护一个干净的白板不是我的目的,快速切换项目,适当调整便利贴的位置让我更好找到才是我的目的。
我观察到冗余和重复卡片的时候,我很自然联想到一些知识管理工具的哲学。不管如何,我没那么喜欢复用,我喜欢脏数据,喜欢混乱,喜欢从无序自然演化到秩序。我也不觉得更改一个地方的数据,全部相关数据同时改变能帮到我项目往前推进。
你会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混乱场面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和方法!
小结
冗余和混乱是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如实反应到白板上,是一件自然的事情。重复或冗余,恰恰是工作和思考的痕迹。不要重复你自己的原则,适用于编写代码,不适合生搬硬套。
Miro和草稿纸的关系:行动和思考
那么,电子白板和草稿纸是什么关系呢?坦率讲,随着深入使用Miro来维护我的各个可执行行动,我差点又陷入重度使用软件的误区。Miro核心定位是行动中枢,方便我在快速切换上下文的时候,可以用视觉化的方式快速定位,而无需记忆不同快捷键。而真正的思考,对我个人而言,在纸面上进行,会更高效且更有质量。
我现在喜欢在草稿纸上构思好,然后在电脑上记录和组织项目,Miro白板的设计同理。我面对屏幕思考,最大的问题在于,会慢慢发呆。由于只用到了眼睛,手没有动起来,我很难集中精神。或许你会问,那写作怎么办?同样,我很多文章写作之前的大纲,都是在草稿纸上进行。不知道你是喜欢在纸面思考,还是喜欢面对屏幕思考呢?欢迎分享你的喜欢的思考方式或工具呀,我觉得找到自己的偏好,是很重要的事情。
总之,Miro和其他白板软件,可以在视觉上为我提供效率,但是不能在思考上,替代草稿纸。而草稿纸,也无法把多媒体资源串联起来,所以需要和白板软件相互配合。
关于思考,我感触较深的实践经验是,在草稿纸上深度思考要学会主动关闭电脑屏幕。关闭屏幕,甚至离开工作的区域,有助于我深度思考。酷炫的软件,无法解决思考深度问题。
酷炫的软件是否能让你提高思考深度呢?如果你有不同的感受,评论区分享交流!
小结
电脑工具和纸笔工具,互相配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完成工作和学习。讨论或纠结all in one什么工具或方法,容易忘记目的,执着于手段。
结尾
关于Dashboard的分享,到此就告一段落。如果我的实操经验对你有所启发,那就太好啦。欢迎分享你的思考和实践经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给你的好朋友吧~
我们下篇见。
订阅我,可以激励你勇于分享。
我在持续分享不成熟的思考。
我写学习,思考,品味相关的文章。
如有更新,早八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