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在信息过载的现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调节回路。主动分享之前,我总有错觉,以为自己有说不完的话和分享不完的心得。经历了写作的阻力,我慢慢明白,行动和摩擦,比脑袋的空想更有力量,而且也知道话总有说完的一天。为此,我打算说说行动。所谓的推,是指推动自己做事;而拉,反之,是阻止自己做事。
对于「推」,我有两篇Newsletter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篇是《寻找灵感的方向》,当时为了梳理和灵感相关的思路,我推动自己,立刻写成对外分享的文章。另一篇是《低阻力,正反馈和渐进成长》,这篇文章从低阻力的角度,围绕输入到输出各个环节,谈到了如何渐进成长。前者,需要较大的积极性,后者,则把难度降低,积极性要求没有那么高。
现实情况是,所谓积极性或阻力,都偏主观感受。怎么说呢,有时候,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对我而言,也会显得阻力很大。此时,所谓低阻力的理念,抑或给自己打鸡血,提高积极性,难免变得过于理想。需要说明白的是,如果生病或者状态不佳,休息是最好的选择。而我指向的,是正常状态下,自己内心想做却拖延的事。
我了解到两种方式或许对「推」有所帮助。第一种方式,来源于《五秒法则》。简言之,所谓的五秒法则,是你在做一件事之前,倒数五秒,结束倒计时之后,停下拖延,立即执行。作者用了一本书的篇幅分享这个法则的强大。也许你听过这个法则,或者自己尝试过类似的方法,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心里倒数。说实话,实际行动下来,我发现这个法则也有缺点。它比较依赖自我承诺和意志力。倒数结束之后,我其实可以什么也不干,一次两次之后,这个法则便彻底实效。当然,这个是我的问题,如果你喜欢这个法则,可以告诉我。
第二种方式来自于《轻松主义》这本书,里面提到了第一步最小可行行动。这个概念也不错,简单讲,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一件大事最小可行的行动上。举例来讲,如果你想写作,第一步可以是打开你的写作软件。这个概念也让我受益了一段时间,不过还是不够好,因为我懒散的时候,可能第一步做完已经够累了,后面也无法跟进,那也无法真正推动。
我并不是在为难自己,而是坦诚自己的懒惰。和自己相处,有点像是打怪升级,我总要在左右互博之中,找到更顺利的方式前进。我的解决方法是,在找到第一步最小可行行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细节要求,找到最简单可以弄脏手的第一步。在阅读Sam Altman博客的时候,给了我这个灵感。他有一篇博文是How to hire,里面提到了在开始的时候,弄脏你的手。
In the beginning, get your hands dirty.
这句话实在是老生常谈,不过我用在解决拖延问题上,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让我惊喜。一个看上去很可笑的例子,冬天晚上我不想洗头,但我明白应该洗头。在明确最简单可以弄脏手的第一步的策略下,我会在准备洗漱之前,就给头上抹上洗发露,阻碍大脑思考一万个理由不洗头,并且顺利推动后续洗头。这真的太荒谬了,我在如此严肃地用洗头作为例子讨论推动自己。要承认的是,这种做法真的很有效。开弓没有回头箭,而且这种瞬间弄脏手的第一步,做起来还有一种和自己博弈的乐趣。这是挑战自己大脑的第一步,不只是简单的第一步。类似地,如果想积极发言,可以先学会举手,而不是学会表达。无法反悔,或者反悔成本更高的举动,往往能真正推动自己迈出后面的步子。或许,凡事先骑上虎背这句话的懒人版,就是洗头都懒的时候,先涂上洗发露再说。
说完推的方向,接下来说说「拉」这个方向。阻止自己做事,本质上,和推动自己做事,是同根同源,都和人性强相关。我在《从Focus软件说起,谈谈专注于你想要的》里面聊到的Focus软件,是在拉视图分散注意力的自己。除此之外,「小我」的很多面向,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拉一把。一个很常见的情形是愤怒,当被一些事情激怒之后,人容易说出令自己后悔的话,甚至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我了解到一种愤怒管理方式,是通过从一个数字开始倒数,倒数的时候,需要减去一个固定的数字。比如,167,164,161这种方式,在脑子里倒数,以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这种方式,或许你在生小气的时候还可以想到,生大气的时候,我担心会忘记这回事。
生气之后的分散注意力,其实是一种事后处理手段。如果可以在事前,防范自己愤怒,可能会更好一点。据我观察和实践,长期写作可以逐渐把「我」缩小。当「我」变小,愤怒和生气,抑或是过激的观点输出,会大幅度减少。写作可以如实记录自己当下的状态,当自己肉眼看到被捕获的状态,有一种给灵魂照镜子的感觉。早起洗漱,照镜子整理的是自己的外在。而晚上写作,则是觉察自己的内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会通过手绘曼陀罗,来观察自己的心境。绘画和写作,或许有相似之处,给人们提供了一面内在的镜子。
拉的另一个方面是输入。保持一定量的输入,是一件好事。适当时候,看看曾经看过的书籍或笔记,也是防止消化不良的方法。iA在Good Books Want to Be Re-Read文章第一句是:
Good books are good people: Books are people speaking with signs. Meeting cool people several times is nice.
我对这句话深有共鸣。我近期也在旧书重读,而且读得很慢。和书相处的时光,其实是和作者跨越时空对谈。一本好书,反复阅读,真的如同反复见到一个有趣的朋友。好朋友,哪怕他们在见面时,是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神态,一样的动作,也不妨碍朋友之间的重逢和想念。不同类型的好书,可以在你不同境遇之下,提供不一样的支持。许多时候,需要的不是新书新知识,而是确定的某种类型的陪伴。
除了旧书,其实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不妨多听听其他人的观点。我在收听VK科技阅读时间的一期播客节目也受到不少启发。这期节目是如何建構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其中一部分瓦基提到了他不喜欢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觉得能帮助到一部分读者,就开始了播客的制作。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这块的知识,我了解不算太少,不过抱着听听看的态度,我学习到了瓦基为读者服务的创作心态。或许,抱持开放的心态,不仅适合新事物,也适合对自己而言的老事物。
推也好,拉也罢,想做什么,就认真去做吧。
如果你有所收获,欢迎点赞、评论或直接回复邮件和我互动。
最近很高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