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语雀文档出现故障,导致用户无法访问自己的文档。使用在线文档的朋友,可能会有一定的顾虑,也许正在考虑是否要基于本地优先的软件去构建自己的文档库。
我有一个朋友,语雀和Logseq都在用。在语雀出故障那天,他和我说,还是Logseq靠谱。恰好我最近正在高频分享自己的想法,我认为除了本地优先这个维度之外,也可以站在分享优先的角度去考量自己的工作思考模式。要考量一个工具的优缺点和好坏,是相对容易的事情,而考量自己的学习思考流程是否足够优秀,似乎更少被提及。我看到比较多的观点是,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即可。这样的观点或许是对的,不过,个人观点,偶尔把放大镜,从工具转移到自己身上,也饶有趣味。
在把放大镜移动到“人”身上之前,还是简单说说我对工具层面的思考。对于语雀故障,或者任何一个在线文档应用的故障,我觉得使用它们之前都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当然,有些朋友可能本身就看重本地优先的好处,也习惯了在这些应用上构建自己的知识库。我谈论的主要群体是,因为看到这种在线文档故障,而考虑学习Obsidian,Logseq之类本地优先的笔记软件的一部分人。我的看法是,尽管在线文档出现问题可能令人困扰,本地优先也不是太值得考量的优点。只要我们有备份重要文件的意识,哪怕日常使用在线文档,也不用害怕无法访问的风险。
假设我们根据文档的使用目的进行分类,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出两类,一类用于思考,一类用于记录。思考主要是学习认知相关,记录主要是备忘和工作协同相关。在线文档用于记录目的,非常方便高效,因为可能随时要变更同步。既然在线文档和记录目的如此契合,何必因噎废食?粗略来讲,记录类型的文档,不太适合放在本地优先的软件内,想办法对在线的重要文档做好备份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有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线文档对于大量文件的备份,往往不太友好。我更倾向于这样看,把它当成是使用在线协同软件的使用成本,而不是换到本地优先软件的充分理由。
至于思考类型的文档呢?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分享优先,而不是放在线上,还是本地的问题。
分享优先,是把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成果,主动打包成中间产物对外分享。无论你是图文,视频,还是和朋友聊天,都是分享的形式。知识或思考,经过你大脑,直到分享出去,会加深理解和记忆。记录类型的文档,如果和思考类型的文档混在一起,难免会发展成构建“第二大脑”的想法。不可否认的是,提出第二大脑概念的Tiago Forte也在CODE概念中,提到了Express,也就是分享的重要性。我想,思考类型的笔记,就可以更大胆去忘记其载体,忘记线上线下,忘记备份,只关注分享。只沉淀,不分享的笔记库,很难在备份的动作中,放大其价值。
希望我在管理和备份资料之余,能把精力和能量更多放在分享上,与大家共勉。如果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讨论,欢迎回复邮件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