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坚持写作的锻炼,我对做事有了两个维度的认识。一是站在时间维度,长期沉浸其中,与事情相处;一是站在项目维度,有始有终,交付产物。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检验二者有没有做好,我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今天有思考关于写作的问题吗?上一次发布的Newsletter是什么时候?如果前者的答案为否,那么我没有把写作这件事当成习惯;如果后者的答案是很久以前,那么说明我对写作的热情有待提升。这篇Newsletter,我会围绕写作,从时间维度和项目维度,分享自己的实践和心得。
不妨先聊聊更容易忽视的时间维度。自从迁移到Substack平台,我有刻意安排一些方式促进我写作前的思考。
首先,是最重要的早晨routine,其中包括阅读和学习我感兴趣的知识。我阅读的书籍和资讯其实不少,为了避免繁琐的提醒,我会搭配纸质卡片阅读。举例来说,比如我正在阅读三本书,我就会有三堆卡片放在桌上,三堆卡片交叉叠在一起。早上起来,我不用思考,直接从第一堆卡片开始复习,或者继续阅读并记录新的笔记,直到处理完三堆卡片。这种「物理」上的提醒,让我的学习和阅读流程,温和地融入我的生活。顺便分享一桩趣事,前几天我把桌上的卡片碰倒在地。那一瞬间,我感受到意外带来的惊喜。重新收拾和整理卡片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回顾了那堆卡片。至今我还能回忆起来,卡片记录的是英语语法相关的内容。这种偶然,是我坚持使用纸质卡片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会用软件收录我的选题和写作状态。当想到一个文章切入点,我会录入笔记软件,配合看板模式管理。一开始我没有选题管理,当有灵感出来,我直接写成Newsletter发布。随着写作的频率提高,我发现可以写的内容和角度越来越多,就开始管理选题。写作的过程是非线性的,而稳定的发布和更新往往需要高频的输出能力支撑。我现在的选题列表,还有8个选题在等待我展开。
最后,是日常的输出习惯。写作本身是过程,而比写作更小单位的输出,比如聊天,评论别人的文章,表达观点,也是写作的铺垫。或许上班已经够累了,在互联网上消费内容还要产出评论,阻力实在不小。为了培养输出,我开始在社交平台活跃。点赞或者单纯夸夸博主,都算输出想法的实践。即使在互联网上表达观点可能引来不必要的争论,也可以鼓起勇气,换个角度看世界,用友好的态度传递开心。
阅读,选题,还有输出,共同构建了我和写作相处的时空。从时间的角度做事,能深刻体会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句话的深意。
接下来,聊聊项目的角度。暂且只谈写作,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建立和优化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标准作业程序)很重要;二是发散和专注,皆可由项目这根线牵引。
拿写Newsletter这件事来说,我最近开始维护一份SOP便于我处理细碎的步骤。起初,我制定了发布计划,每周定期写,写之前偶尔写写大纲。后来发现写大纲的模式比较无聊,开启了一段时间的随心写作。再后来发现定时写作并不符合我的状态,就改成有想法才写,发布时间也不固定。到最近,为了把随心写作和随时发布都结合,又让读者收信体验更好,我改成了写好次日八点发布文章,而且在配图,长度,以及最基础的行文风格上做了一定约束。为了做到上述几点要求,我把SOP细化到24步,包含构思,写作,配图,修改,SEO,定时发布等步骤。对于模板和约束的思考,我之前在讲Cynefin框架和模板的那期Newsletter已经有深入探讨,不再赘述。
值得细说的是,非线性的写作活动,在一份待办清单约束之下,也能让我逐渐适应。我把需要发散和非线性处理的「写作」过程,用一个正文写作的任务项来涵盖。我不会给写作过程本身制定任何的约束。而文章的写作角度构思,以及过往文章关联等固定的发散思考,我会逐个列入SOP,固定执行。
写作是非线性的,但很多关键步骤值得重复执行,当我主动执行一项需要发散思考的任务,可以感受到写作SOP的价值。约束和固定,经常让我想要逃离。意料之外,让我固定去做我本身就喜欢做的事情,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最后剩下细碎的任务,我便会进入做事的专注模式,根据模板按部就班执行,以求保证内容的基本质量。专注和发散,在SOP之中组合,辅助我写完一篇篇文章。
做事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时间和项目两个维度,刚好和写作都有关联,所以我总结如上。在时间和项目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触达内心的喜欢。只要足够喜欢,你总会找到一条路。这次分享先到这里,如果这次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或者你有任何思考,欢迎点赞、评论或分享。下次见。
订阅我,可以激励你勇于分享。
我在持续分享不成熟的思考。
我写学习,思考,品味相关的文章。
如有更新,早八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