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Newsletter的Newsletter
这篇文,我在竹白后台,发现订阅人数达到100个的时候,就想写,不过被一再拖延。间隔几日,我发现订阅人数达到110个。在此,我真诚感谢各位朋友的陪伴和支持。这次分享,我会简单说说自己一路走来,对写作这件事的一些感悟。
过程中体验
看了看自己曾经的竹白分享,内容从最初的读书感悟,到学习过程的实践和思考,再到对数字生活的一些反思。不知道自己在其中成长有多少,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我一直喜欢写作体验本身。我有时思如泉涌,有时则是苦思冥想,却词不达意。写作过程的丰富体验,带给我很大的乐趣和价值。
有朋友曾和我说,我在竹白分享这件事上,有毅力,能坚持。一开始,我确实在坚持周更。后面对写作有一定感觉之后,我从周更改到有想法的时候,即兴写一篇。感悟到做事的乐趣,或许会好过纯粹的坚持。
这个观点,我在《日行20英里的心得体会》中也曾提过。凑巧的是,一次偶然的搜索,我发现自己的观点也被少数派的欢喜引用,文章可见《我是如何一年跑下 1000KM 的?》 - 少数派,看到自己的分享有被引用,能感受到小确幸。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分享这篇文章之后的日子里,持续找到写作的乐趣,而不只是在苦苦坚持。
有机地生长
写作可以不是线性的,让内容有机地生长是一种享受。无论是日常的积累,还是写作过程本身,我都可以充分感受到让内容有机生长,非线性输出的乐趣。哪怕是本篇文章,我也是在一天时间里,花了多个时间段,拼凑而成。而一些文章的准备过程,更是如此。或许,也没有素材准备之说,而是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有果实想要分享。就拿上一篇文章《反直觉的手写——数字时代的一剂良药》来说,我也是长期观察之后,才有了输出的想法。
上学的时候,免不了有固定时空的写作,比如语文考试的作文。能在考试的时候,写出一篇高分作为固然是能力的表现,只是这种模式实在难以让我喜欢上写作。写作,可以像大树一样,充分相信自然,让其有机生长。只要天会下雨,太阳会升起,有一年四季,树木就有旺盛的生命力。有思路就写多几句,没有想法,就去做点其他事情。
为了让我自己不至于在学习和写作中无聊,我也分享过渐进写作的思路,《实践渐进式博客写作》,让自己能在同一段时间做多件事,倦怠了就主动换一件,就可以保持热情和节奏。长期下来,只要对整体方向有一定的牵引,就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关注的领域开花结果。
正如《新世界》书中所言,「雪花飘落,片片各得其所。」这句话能够出现在这里,也恰恰说明了这句话本身的深意,它合适,所以它出现在我脑海,最后出现在这个小段落中。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偶尔无话可说,我也不会担心自己再也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分享。我相信自然,我相信万事万物都会有机生长,别忘记喝水和晒太阳就好。
模式和框架
在谈到模式之前,我要感谢竹白平台和少数派等内容创作平台对创作者的支持。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平台,我才开始更多写作和分享。不过,Newsletter这种写信的形式,并没有限制我写作的内容。
最近了解到,Twitter的Revue Newsletter服务已经关停。竹白平台好像也不温不火,功能更新寥寥。对于Newsletter的商业模式,我不想评论,不过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只要你想输出,想分享,还是可以找到适合的模式和平台。
最初几篇文章,我会煞有介事地嚷嚷自己本周想分享什么,后面的分享几乎都像是自说自话,在弱化和读者的交流。当然,我是真心感谢大家抽时间耐心阅读我的文字,只是我确实不像是把读者放在第一位置去做内容输出。
《子弹笔记》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你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价值,这不是因为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为自己学了什么。」我想,试图分享一些自以为对世界有用的内容,有一些少年气,而做好自己,分享自己想写的内容,更需要一些静气。
动与不动
我很少逐字逐句去重温过去的文章,扫一眼标题就能大概想到当初说过什么。站在时间的角度看回想自己写过的文章,我可以觉察出自己的思想在流动。这正是写作和记录的好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张思想的快照,一张张快照串起来,就成了流动的思想。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随着阅历的增加,还有对生活的思考更多元,想法自然会变。有时候变得快,有时候变得慢。生活中,我不喜欢拍照,不过,写作这种给思想拍照的活,我好像越来越能乐在其中。
思想在流动,而写作工具相对固定。一直陪伴我写作的工具伙伴,是iA Writer这款应用。它太安静了,以至于我除了写作,完全不用操心其他事情。简约到让我无法分心。
我甚至想找一款新软件替换它,换换心情,无奈实在找不到替代品。无论是Ulysses,还是Bear 2,在编辑的细节上,都有打磨不到位的点。iA Writer恰恰相反,简约且打磨到位,剔除了让我码字分心的诸多因素。陪伴能够做到无声,我现在觉得,是高品质的一种表现。
结尾
说到这,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