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搜索Substack资讯的时候,我看到王垠的草稿本,其中有一篇说的是标准动作的误区。博主觉得,在实际练习过程中,不要强调和标准动作对齐,初学时候动作的走形是自然的,当你练习到一定水平,会自然而然向标准动作对齐。对于标准动作,我的看法也一样,如果过早和标准对齐,会在初学阶段,把注意力消耗在本身就做不好的事情上。
稍微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过早和标准对齐,不意味着盲目练习,最后所有的动作和习惯都随心所欲。就拿写作来说,我是直到现在对文章的篇幅有一定的判断和感受能力。我曾经发布过不到400字的Newsletter,这个篇幅的文章写进自己的笔记岂不是更好?或许Newsletter没有所谓的发布规范,但是400字不到的内容,阅读体验明显是不符合预期的。不过我乐于做这种尝试,就如关于页面所写,我喜欢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认知的提升,我慢慢可以在写作这件事上,提供比往日更高质量的分享。
对齐标准动作,让我自然联想到两个梯子的意象。如果你每个阶段目标,都定的太大,就想梯子内部的间距过大一样,往上爬会变得非常艰难。初期不要把精力放在对齐所谓的标准动作上,和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我之前写过一篇Newsletter,讲的是要拥抱自己的笨拙。现在关联起来看,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规律。在规律层面可能很多人都明白,循序渐进与孰能生巧的道理,但是心理上或者行动上,总是不能知行合一。现在想来,难以面对自己初学时候的笨拙,其实就是紧绷和收缩的体现。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友好的提问,你怎么连这都不懂?你连这个都不会?如果想要持续成长,就不要陷入这种问题而丢失学习的热情。或许,对初学者的耐心,不仅仅是个人的涵养,更多的是对学习规律的了解和尊重。
写作,又稍微和其他学习活动不太一样。因为除非你删除,不然写作的内容一定是可以被日后找到的。而其他学习活动,除非你录像或录音,不然学习过程的笨拙,较难重现。写作和练字很像,你可以持续看到进步,又能看到过去的问题。坦诚讲,要不是写作过程中,刚好联系到之前的文章,我也很不想看自己曾经的文章,:)。
顺着标准动作这个话题,我还想说说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我在第二段中强调,不要过早和标准动作对比,不意味着永远不对齐。这种稍微需要转弯的意思,在字面上很容易说清楚,而在现实中,恐怕不是那么简单。或许聊着聊着,就变成,某某声称,学习标准动作不重要。不得不承认,我很难说清楚,在现实中的什么场景,会有这种对原文含义的曲解。类似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如果你不从事对应的职业,为什么要做对应的事?这种局限强又不开放的思考方式,也很容易在日常中出现。比如,你不是作家,为什么要去写作呢?又比如,你不是程序员,为什么要去了解AI相关的资讯呢?反躬自省,我自己也经常有这个思维惯性。我不会和你说,我有很多观点,写着写着,变得漏洞百出且偏激。好就好在,文章写完是可以修改的。文章写完,自己能在更客观的角度,看到疏漏和偏差。
写作的学习,是一件好事。如果你想评论这篇文章,也是创造和思考的开始。回复邮件或者点击下方评论按钮,都可以让我看到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