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主动性
我近期在学习一本技术类的书籍时,发现作者对部分内容的梳理和我预期的方式出入较大,对此我一度想放弃阅读。我尝试使用各种方式改进自己的学习流程,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合适的方式去学习。我想,阅读这项思考活动,真的需要努力,真的需要主动。
读者的责任
看书过程,遇到难理解的部分,我之前很容易陷入两种情绪。一是觉得自己差劲,二是觉得作者差劲。回头想想,觉得自己差劲,是没有意识到看书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再正常不过。而草率下结论,觉得作者差劲,或许是没有意识到,了解一本书,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主动。
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习到,想要分析阅读一本书,那么找到一本书的骨架就是读者的责任。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开头提到看书预期出入的问题,确确实实是一个应该由我自己亲自解决的问题。找到书本的骨架,或者知识的脉络,并不是作者的责任。
负责往往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我不能期待作者整理一份思维导图给我,也不能期待作者坐在我身边陪读。抛开个人理解和作者表达的出入,作为一个读者在初期阅读时放下批判,充分了解认识一本书传达的内容,在我看来,就是在好好和作者沟通对话,这是一名读者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自己的想法
抛开自己偷懒的心态之外,期待作者按照自己的预期给出一份我更能理解的内容,或许也是一种胆怯。其实我自己知道怎么重组书中的内容或者结构,就可以让自己更容易理解和吸收,但是内心更深处,我是害怕破坏了书本身的架构。这可能是把作者的位置摆得过高,而忽视了学习知识的过程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单纯吸收。
我在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Andy Matuschak的笔记里面看到康德的一段话,让我对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Enlightenment is the human being’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ncurred minority. Minority is inability to make use of one’s own understanding without direction from another. This minority is self-incurred when its cause lies not in lack of understanding but in lack of resolution and courage to use it without direction from another. Sapere aude! Dare to be wise!
简言之,往往自己并不是缺乏理解能力,而是没有勇气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理解。我理解死记硬背的坏处,在过往被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变笨可能是次要的,失去了太多自主理解问题的勇气,问题显得更严重。
阅读的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克隆知识的过程,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那看再多的书,又和浏览碎片信息,有什么不同呢?信息流过自己,和书本流过自己,本质上又会有多少区别呢?
总结
希望自己可以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想法,让阅读过程,更积极。
感谢你抽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