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结果思考,而不是面向结束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我想把它分享出来,也许能引起你的共鸣。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面向结果思考,还是面向结束?
「结束」的诱惑与陷阱
我发现,自己常常陷入一种「面向结束」的思维模式。比如,小时候,我期待着每个学期的结束,暑假的到来;长大后,我盼望着项目的deadline,完成后就能松一口气;甚至,在更长远的人生规划上,我也会不自觉地想到「退休」,仿佛那是一个可以彻底放松、不再奋斗的终点。
这种「面向结束」的思维,似乎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短暂的安慰。好像只要熬过了眼前的难关,到达了那个「结束」的节点,一切都会好起来。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模式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的「结束」其实很少到来?一个学期结束了,还有下一个学期;一个项目完成了,还有下一个项目;即使真的退休了,生活也并没有因此停止,我们依然要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总是盯着「结束」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过程中的美好,甚至产生一种消极的等待感。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如果只想着终点线,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么这场比赛对他来说,就只剩下无尽的痛苦和煎熬。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工作状态非常糟糕。我负责一个周期很长的项目,每天都感觉自己在熬日子。我总是告诉自己:等项目结束就好了,等项目结束我就能好好休息了。这种想法让我对工作充满了抵触情绪,效率也越来越低。因为我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只觉得自己在无意义地消耗生命。
这其实就是一种「面向结束」的困境:假设我们把人生简化成了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那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等待那个最终的「完结」。这不仅让我们错过了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也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这种单一终点的设置,就好像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死亡。
也许,我们之所以会如此焦虑于「结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对掌控感的渴望。我们希望一切都能有一个明确的终点,一个可以预见的结局,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安全和踏实。但现实往往是,生活充满了未知,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当我们试图用「结束」来逃避这种不确定性时,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
「结果」的活力与希望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你为什么不试试「面向结果」呢?把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看作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不再把整个项目看作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而是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我不再期待项目结束,而是专注于实现每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这种转变,让我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不再觉得自己在熬日子,而是感觉自己在创造价值。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都带给我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激励着我继续前进。我发现,原来工作也可以是充满乐趣和动力的。
这让我意识到,「面向结果」的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工作,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那么「面向结束」就像是只盯着终点线,而「面向结果」则是把整个赛程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可以是完成一个项目,也可以是学会一项新技能,读完一本书,去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旅行……
这些「结果」,就像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它们不仅标志着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继续前进的动力。每一个结果的达成,都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
活出无限可能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面向结果」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它让我们摆脱了「生-死」这条单一的直线,把人生变成了一个不断延伸、不断扩展的圆。在这个圆里,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结束,只有开始。我们可以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创造新的价值,体验新的生活。
它让我们保持了持续成长的动力。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结果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它让我们能够创造连续的价值。一个结果的达成,往往会孕育出下一个目标。比如,你完成了一个项目,可能会因此获得新的机会;你学会了一项技能,可能会因此开辟新的领域;你读完一本书,可能会因此产生新的思考……
「面向结果」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从「等待结束」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创造」的积极状态。我们不再是命运的玩偶,而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写在最后
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面向结果」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拓展生命宽度和深度的方法。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